首先受到刺激,周边的村子一定开始大肆跟进,疯狂编织苇席,这个没法阻止,但是织苇席的人多了,看似不值钱的芦苇一定变得紧俏,唐毅一口气拿出了六百两,交给里长,负责购买滩涂、水塘,越多越好,不光是掌控野生的芦苇,还要自己种植,把上游牢牢控制住。
接着拿出三百两银子,置办马车,作为运输之用。再有一百两,唐毅认为织苇席的多了,镰刀啊,苇穿子,铁尺啊,需求也会增加。用一百两,建立一个铁匠作坊,专门生产各种工具,除了供应自己使用,还能卖给其他村子,再赚一笔。
“妙哉!”
看完了整个方案之后,大家伙反复推敲,竟然面面俱到,无懈可击。一个个都忍不住发出惊叹,都说唐毅是干吏,会办事,以往大家更多的是耳闻,如今却是眼见为实,思虑周全,调和阴阳,兼顾眼前和长远,实在是妙不可言!
“由小见大,师父的安排,奥妙无穷,我感觉着,哪怕户部尚书来了,也未必胜得过老师啊!”王锡爵赞叹道。
徐渭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白了他一眼,“少拿户部那帮饭桶和你师父比,他们要是有你师父的本事,也不至于把国库弄得空空如也,都能跑耗子了。”
唐毅连忙摆手,“文长兄,你可莫要害我,不过元驭倒是说出了一些道理,此番验证,倒是让我明白了一些财政赋税的诀窍,正要与大家分享。”
众人连忙洗耳恭听,有人更是拿出了纸笔,准备记录。
“不管任何行业,凡是有了劳动所得,大约都要分成三份,首先是人事成本,也就是说干活的人要吃要穿,要先满足他的需要,他要是觉得不合算,亏本了,就要撂挑子不干了。其次呢,要着眼未来,要留出一部分收入,进行再投资,比如购买原料啊,工具啊,当然上学读书,增加本事,也算在其中。再有至关重要的一条,大家可以注意到,有些事情不是一家一户可以做的,比如修路,比如挖井,比如建护墙,仅凭着个人的力量做不到,偏偏又是必须的,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出来,组织人力,集中财力,兴建工程,这也就是朝廷的使命!”
由一个小小村子,一下子落到了朝廷之上,大家只觉得振聋发聩,精神为之一振!
原来唐毅是把村子当成国家来治理啊,仔细琢磨一番,还真是越想越有道理。
这些人接受了《国富论》中社会分工的概念,不知不觉也就有了新的认识,朝廷其实和商人一样,不是开天辟地,一下子就有的,而是社会分工到了一定程度,需要有规范,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朝廷才应运而生。
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秦汉,唐宋元明,历代的制度都有所损益革新。
唐毅又从财政出发,再度强调,他在《赋税论》中认为,百姓之所以愿意向朝廷缴纳赋税,是因为朝廷能够负担个人无法完成的使命。
比如组建军队,修筑城池,保证每个人的安全,又比如制定律法,进行审判,设立监狱,维护公义,避免混乱无序,还有修筑道路,运河,码头,兴办学堂,发展文教,给予人们发展和进步的舞台……
唐毅的这番论述,看似和韩愈的《原道》一脉相承,都是赞颂朝廷和圣君的作用,可实际却全然不同。
韩愈还是呼唤圣明天子的那一套,可是唐毅悄然增加了一个因果关系,他认为是先有了百姓,后有朝廷,百姓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缴纳赋税,供养朝廷,由朝廷来帮着他们解决问题。
如此一来,君和民之间,由从属关系,一下子变成了雇佣关系,老百姓变成了真正的主人,虽然唐毅还是不吝笔墨,宣扬他对明君贤臣的渴望,但有些东西,就像是种子,种下去了,只要土壤肥沃就会发芽生长,直到开花结果。
唐毅非常小心,他只是点到为止,而且还包了一层民本主义的外衣。
哪怕皇上自己,也不敢否认,朝廷收了百姓的赋税,要保护他们,要主持公道,要开科取士,要大兴文教……看透了暗藏的玄机,也没法真正对唐毅下手。
而且唐毅还夹杂了一个概念,老百姓纳税之后,是有权利要求朝廷替百姓办事的。他在《赋税论》提出了最重要的一条原则,税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八个字实在是太强大了,左打了不缴纳赋税的士绅,右打了挥霍无度的皇帝。
而且还打得理直气壮,打得哑口无言,谁不需要朝廷维护秩序,好好做事,造福苍生,既然如此,士绅商人就必须纳税,因为这些税款最终还是要落到百姓身上。
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样,税负来自百姓,以一人之心,夺千万人之心,举一国奉养一人,又如何能让百姓服气,甘心纳税?
这就是唐学的强大!哪怕你看不惯,也有捏着鼻子忍了。
面对唐毅精彩的讲述,王锡爵等人除了服气,还是服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