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精诚合作(1 / 2)

红楼襄王 飞花逐叶 6425 字 2个月前

第474章 精诚合作

杨隆山滔滔不绝的说着,主题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正面寻找机会,击败准噶尔人的主力。

这也符合宁焕祥的看法,所以在杨隆山讲述过程中,宁焕祥出言肯定了几句,同时补充了一些看法。

对他们俩人的思路,朱景洪自然赞成,因为确实准噶尔人才是问题根源。

他二人达成一致,王子腾便知自己的设想已无可能,但他本人却没有多少失落,因为杨隆山的看法确有其道理。

作为将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为皇帝把仗打赢,只要能赢那就会得到支持。

确定思路之后,宁焕祥便让外邦将领离开,只让侍卫亲军、京营、都司和行都司留下。

这些人才真正的是自己人,接下来要商讨具体作战方案,也只有这些人才能参与其中。

当然了,也只是参与而已,一般来讲卫一级的将领,在此时没有发言的资格。

“准噶尔人狡猾,一意与我们纠缠对峙,却始终不愿与我军决战,其意是想要拖垮我们……”

“他们耗得起,咱们可却未必,所以我们要主动进攻!”

见众人认真的听着,宁焕祥接着说道:“我的意思是,各部骑兵都集中到一起,分做两部轮番向前推进,前后照应遇袭则相互支援……”

他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主动往前推进,压缩准噶尔人的战略空间,如此便可以逼迫对方决战。

计划听起来很好,但也面临着各样问题,而这些便是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最大的问题,大军深入后勤如何保障?

走得近没意义,走远了又会拉长补给线,如何确保粮草线路的安全,也就成了商讨的重要内容。

最终讨论出的结果是,有京营步军和甘肃都司,外加侍卫亲军来负责后勤,其余骑兵全部派遣到前线。

当然了,这是比较笼统的安排,具体如何操作还得细分,但那是接下来的事情。

然而听了这番议论,京营步军两位指挥使,以及侍卫亲军的几人都很不满。

尤其是江庆盛等人,他们被派遣到了西北来,为的就是检验新军战法,如今被安排到后勤那还检验个屁。

更别待在二线,所谓战功也不太可能获得,只有跟人家身后捡剩下的吃。

“总督,大人……卑职等奉皇命而来,一则平叛二则检验新军战法,今大人将我等置于后方,如此只怕不合圣上心意!”江庆盛起身说道。

江庆盛也是出身定国勋贵,如今虽已降至一等男,但作为侍卫亲军指挥使,他说话还是非常的有底气。

当然了,他敢直接质问宁焕祥,最大的底气还是来自于朱景洪。

作为北四卫整训的主导者,朱景洪对这支新军倾注了太多期望,为亲眼见证北四卫大杀四方,甚至不惜跳湖来表明心志气。

这样的浓厚感情下,江庆盛几人都能笃定,朱景洪绝不会坐视北四卫被冷遇。

“江指挥使,本都也是奉旨行事,一切以平叛大局为重!”

宁焕祥神色冷峻,他知道江庆盛等人的依仗,作为主帅他绝不会因此被裹胁。

为了维护自身威严,宁焕祥语气格外严厉。

指挥作战,最忌令出多门,宁焕祥自是要严厉杜绝此事。

所以即使是朱景洪亲自开口,他也不会顾忌太多,公私之间他分得很明白。

作为京营主力,被宁焕祥安排去保护后勤,京营在场两位指挥使也很憋屈。

可如今江庆盛都被怼了,他俩也只能把话憋回去。

“嗯哼……”

现场传来的这道声音,直接让宁焕祥顿时紧张起来,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十三爷,不知有何见教?”宁焕祥陪着笑脸问道。

眼见朱景洪要说话,江庆盛等人心里都松了口气,只觉得摆脱后勤岗有忘了。

“宁总督,我觉得你的看法很对,准噶尔人确为大患,应当首要将其打败击溃,如此西北局势自然可控!”

朱景洪一开口就是认同,谁让宁焕祥安心了不少,他就怕这位爷当众拆他的台,那样他这总督也就威严扫地了。

然而朱景洪话锋一转,说道:“只是我有一点浅见,还望宁总督考虑!”

意识到朱景洪可能有不同看法,宁焕祥顿时警觉起来,只见他笑着说道:“十三爷有见解,臣自当洗耳恭听,若有助益自当采纳!”

这话反过来就是说,如果没用处那就是废话,而且有没有用得他宁焕祥来定。

“准噶尔以骑兵为主,我却不觉得……我军非得以骑兵抗之!”

不用骑兵对抗骑兵,难不成用步兵去打?且不是能否将其打赢,你连跑都跑不过人家……

想到这些,宁焕祥已在心中判定,朱景洪的意见毫无价值,他只需要将其反驳就是了。

“十三爷,我军如今骑兵众多,若不以其抗之……总不能用步军去吧?”

“如此岂非舍长用短,自废武功!”

虽然京营骑兵只有一卫,但各部盟土司外加行都司的军队,这些可大多数都都是骑兵,兵力上并不比准噶尔人弱。

所以用骑兵对抗骑兵,确实是堂堂正正的打法,连江庆盛等人也无法直接反驳,只能用所谓的圣意来压宁焕祥。

“宁总督先听我说完嘛!”朱景洪平淡回了一句。

他这是完全不按议事规则来,正常来说他该回答宁焕祥的质问,然后才能继续讲下去。

对此宁焕祥虽有不满,却也是无可奈何道:“十三爷请说……”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这话的道理诸位只怕比我清楚!”朱景洪坦然自若道。

还别说,这句话被引用得很恰当,是孙子提出这个理论,本来基于双方战争陷于僵局时,用以寻求突破的的策略。

“宁总督可知,敌之必救之处为何处?”

“还请十三爷赐教!”宁焕祥表面谦逊,实则却是不以为然。

“我们担心粮草转运,那准噶尔人同样如此,我们依靠的玉门关,他们仰赖的则是哈密城!”

“他们不敢来攻玉门关,我们却可以直击哈密城!”

作为准噶尔的东部重镇,哈密城确实墙高城深,里面储存了大量的粮草军械,并以此为核心供应所有准噶尔军队。

所以哈密城,确实是准噶尔所必救之处。

“十三爷可知,哈密城距玉门关,有近千里之遥……”宁焕祥此刻已经想笑。

跑到千里之外,攻打哈密这等坚城,宁焕祥很佩服朱景洪的想象力,正常人确实不会有这等离谱想法。

“虽是千里之遥,但若以步军行进,即使日行四十里,一个月时间总是够了!”

“大军多征驮马,带足两个月的粮草,再以骑兵游弋于左右,可保安然赶赴哈密……”

朱景洪的意见,跟宁焕祥简直背道而驰。

前者是骑兵给步兵辅助,后者则是以步兵给骑兵辅助。

客观来说,朱景洪跨越千里攻城的想法,确实显得太过于离谱了,所以宁焕祥根本没心思多问下去。

“十三爷,打仗不是骑马郊游,远赴千里之外攻城,我军劳师远征且不说,敌方兵精粮足以逸待劳,我军如何速速克敌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