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五日,沪城,阴转中雨。
淅淅沥沥从浅灰色的穹顶上飘然而下的缠绵雨丝,将宽阔的黄浦江江面全部笼罩在一层细细的白雾之中。
外滩12号,在八十年代甚至之前更久的时间里,整个沪城的权利中心和城市历史都浓缩在这栋米黄色的新希腊风格的建筑里。
1912年,英国汇丰买下了沪城外滩11号别发洋行和外滩10号美丰洋行的房产,随着汇丰在中国业务的扩大,1920年汇丰邀请英国知名建筑设计所修建其在远东地区的总部。
在大楼设计之初,意气风发的汇丰和同样意气风发的大英帝国正伫立在整个星球之巅。
当时汇丰为造楼定下基调,“无论要经历多少困难或是麻烦,只要有适合这座大楼使用的材料,都必须想办法弄到”。
银行大厅中那8根由整块意大利大理石制作的奢华圆柱,便是汇丰不惜工本从欧洲运到远东的建材之一。
1920年底,公和洋行的威尔逊完成了汇丰大楼的草稿,1923年,在紧挨着外滩11号以北的地块里,一栋全新的新希腊风格建筑拔地而起。
远东汇丰银行大楼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严谨新古典主义构图,建筑整体采用了典型新古典主义的横纵三段式划分。
大楼主体高五层,中央部分高七层,另有地下室一层半。大楼主体为钢框架结构,砖块填充,外贴花岗岩石材。
大楼以正大门和正大门上面的穹顶为中轴线,两侧形成严格对称,六扇花饰细腻的铜质大门,为罗马石拱券样式,在券门左右置高低圆柱灯各一,铜狮一对。
建筑主体二至四层中段中部惯以六根爱奥尼克立柱,顶楼正中上面的圆形穹顶是铜框架结构,穹顶基座为仿希腊神殿的三角形山花,穹顶整体成为这座大楼在其后岁月中的典型标志。
建筑落成之始,英国报界将大楼形容为一片诺亚的橄榄叶,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之间最为美丽壮观建筑。
由于铅云低垂阴雨绵绵的缘故,此时的外滩12号早早的亮起了灯火,或白或黄的灯光透过窄窗映射在米黄色的楼体外表,显得整栋大楼异常的金碧辉煌。
一阵忽然涌起的江风吹过,蒙蒙的雨丝透过半掩着的维多利亚风格窄格子窗,洒落在紧挨着窗边的深红色办公桌上。
感受到窗外忽如其来的凉意,闫鸿基撑起上身,把身边的窗户缓缓掩上。
把桌面上的剩余的几份文件签完,闫鸿基用手捏了捏脖颈站起身,慢慢的踱到靠墙的一个灰色文件柜前。
打开无锁的柜门,从里边拿出一份已经泛黄的文件,闫鸿基没有回到办公桌旁,而是站在窗后看了好一会烟雨笼罩下的外滩。
九十年代初期的沪城远没有后世世界顶尖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模样,兴建于百多年之前的外滩依旧是整个沪城最亮眼的地段。
收回望着窗外的目光,闫鸿基慢慢的翻开手中这份泛黄的文件。
文件的标头用一号字体的黑体字写着《1958年沪城知识分子座谈会对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