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1 / 2)

大国崛起1857 狂人阿Q 2608 字 16天前

朱敬伦并没有可以推动这一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大明政府的专家看到了,他们出台了政策给与扶持,这是一个正常政府应该做的,大明政府这一套也不是独创,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西方人一直在这么干,日本人也学会了,大明没道理学不会。

一开始是几家比较低端的草编作坊开始采用电力机器,草编就是用草来编织各种工艺品和实用品,算不得什么高端产品,草帽、草鞋、斗笠、蓑衣都可以算作草编,中国来百姓当作日常用品,西方人图个新鲜当作收藏品,当然只是普通中产阶级的收藏品,富豪还是喜欢那些官窑瓷器、珊瑚象牙工艺品之类的高端产品,主要还是中国老百姓消费,因此这种手工产品销路极广。

可是草编工艺复杂,往往只能手工制作,用机器目前还很难处理不够标准化的茅草之类的纤维,倒是听说有人搞出了蒸汽制席机,但需要的原料十分严格,而且质量不够好,没能推广开来。

蒸汽机不好推广,小作坊用不起,即便是大作坊也不太好应用,因为让一个作坊,安装了蒸汽机,然后要经常性的进口煤炭,维护机器,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手艺人来说,实在是太过困难。

但电动机就不一样了,不需要专门的采购卖炭,运作机器,通上电,转动开关就行了,不用了直接关掉。虽然不可能带动什么复杂机器生产,但手工生产中还是有大量的简单动作可以用机器的。比如草编中的原料加工阶段,需要晒草、碾草,枯燥而无聊,就可以用机器来加工。用电动机带动碾子碾压稻草,显然比用人或者牲口省事多了。

于是电动机慢慢在草编工艺中推广开来,第一个形成规模的,是东莞的厚街,这里的草编作坊极多,引入机器之后,甚至出现了更复杂的分工合作,有的作坊不在直接加工草编,而是通过粗加工原材料卖给其他作坊生产赚钱,他们转型成了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厂。

将当地特有的莞草从农村收上来,进行碾压、晾晒、规整之后,卖给其他手工作坊。甚至带动的农村将莞草都当成一种经济作物种植了,而在之前,这可都是野生野收,没人会专门照看的。

同样的例子还有竹制品,从文人用的笔筒,到学生用的毛笔,百姓用的斗笠、竹席,各种竹筐等等,既是工艺品也是日用品,用蒸汽机加工不方便,但用电动机还是有可能的,用机器带动传统工具,分割竹条、竹枝,显然比手工效率高多了。

还有皮革业,陶瓷业等等,除了工匠们已经自行开发的一些粗陋工具之外,到底还能有多少种行业可以利用电力,政府都说不好。

他们出台的政策是,一方面鼓励机械企业发明生产一些小型机械,一方面鼓励作坊采购使用这些小机器,美国战争之后,工部就得到了每年一百万两的专项资金,用于推动这项工作,目前他们已经推动了一千家示范作坊,涵盖了八十多个较大的手工行业。

同时经过宣传,利用电力机器提高效率,已经成为作坊主们开始讨论的一种热议了。

将来这种传统行业,有多少可以通过新技术做大,从一千万家手工作坊中能否诞生出几百万家小型工厂,从几百万家小型工厂中,又能诞生出几十万中型工厂,从这几十万家中型工厂中又会诞生出几万家大型工厂,这就是传统国家工业化的理想道路。

而且这种道路真的有人走成了,那就是德国。

德国工业发展,并不是大工业消灭了手工业,而是手工业转向了大工业。

最著名的例子,还是克虏伯,这家家族企业上百年来始终都是一家手工作坊而已,但是工业革命后,通过引入新技术,扩大规模,慢慢转变成了一个工业巨头。可即便到了现在,已经拥有了数万名工人,手工成分其实还是保留了很多,没有完成彻底的资本化。美国卡内基就发现,生产同样的钢铁,他的公司只需要克虏伯四成左右的工人。显然在效率上,克虏伯的工厂还比不上纯粹资本化运作的卡内基钢铁公司。

不过光靠在传统领域引入新技术,显然只能拉近跟先进国家的差距,不可能超越对方,德国能够在19世纪末超越英法等先进国家,靠的绝不仅仅是在传统领域中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使老行业焕发青春。

德国能超越英国和法国,靠的更多的是开发新领域,创造新的产业。

比如积极创立发展电气、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新产业带来的爆炸性推动力,才最终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大明近几年来其实也在复制这种路线,电力工业开始蓬勃发展就是一个例子,但电力行业在大明的意义,只是在传统领域引入了新技术,犹如运输业中引入了铁路,是一种基础设施,算不上全新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