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个入学率,指的只是男童的入学率,女童的入学率还是个位数。极端保守的乡村社会,无法接受女童跟男童一起上课,所谓男女七岁不同席,或者男女七岁授受不亲,这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其实不止中国,西方国家这个时代也是相对保守的,宗教观念越强的国家,就越保守,但女人读书已经被一些先进思想者所接受,西方人的解决办法是办女子学校,美国就是女子学校大国。
21世纪的韩国,大学之前男女甚至都是分校的。
显然西方的保守观念跟东方达成了默契,大明的解决方法也是办女校,为数不多的女童入学,也都是在女校,个别上南校的女童,那只是异类,比如个别不太计较这些东西的老夫子,他会亲自教授自己的女儿跟其他男学生,在自己的亲自监督下,他不在乎体统问题,但这只是个案。
教育司今后十年的目标就是,让女童的入学率能够跟男童看齐,这等于重建一套教学机构,需要的投入十分巨大,而且主要得国家来投入,这一次再也鼓动不了乡绅阶层参与了,因为乡绅们不会认为女孩有读书的必要,他们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教育改革真正的大动作,是大明打算开办大学了。
之前的大明没有大学,但却并非没有大学程度的教育。其实在兵工厂和广府学宫,都已经可以算是大学级别的教育,但两个机构都不够正规。
兵工厂采取学徒制,过去是招募学徒,通过夜校给他们补课,最早一批学徒,就是从字都不识的状态下,一步步走向工程师程度的。这些年随着大明教育的发展,兵工厂已经不需要从基础开始培训学徒了,但是夜校制度还是保留了下来。兵工厂能够招来的学生,不过是一些小学学生,知识水平局限在数学和识字程度,因此需要给他们继续补充一些现代知识,比如化学知识,几何知识,更高一些的才是机械知识,矿产知识等等。
总之一个十岁的学徒,要从兵工厂的教育体系中成长为一个师傅,那么至少得努力十年以上。他们从学徒成为帮工,其实只需要年时间就够了,因为兵工厂的技术工作,大概年就可以掌握了,因此可以说,大半时间都是在学习理论知识。
兵工厂现在依然有二十多个瑞典技术人员留了下来,基本上这批人是不打算回国了,打算终老大明。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从斯德哥尔摩工学院毕业的,也就是老诺贝尔读的那所学校,堪称瑞典工程师的摇篮。
这些人不但以自己的学识,培养了兵工厂大批工程师,而且翻译了全套的瑞典工学院的教材,虽然没有正规的进行分科,但实际上,大明兵工厂的夜校,采用的就是瑞典工学院的教学模式。
稍加改造,这就是一所工业大学,包含矿业科学、机械工程、化学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
而广府学宫则主要是民间学校那些学生始终没法考中科举,但其实知识水平已经合格,甚至相当优秀,所以不断的进学,从中学性质的县学升入高中性质的府学,从府学升入学宫后,其实所学的课程,基本上都已经是西方大学中的教材了。
现在学宫贵为大学程度的教育机构,聘请的国外大学的教授,配着专业的翻译来授课,可是这些学生仍旧以当官为目的,没有从事研究的那种观念,宁可报名去乡下当一个教师,也不愿意去企业里做技术。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朱敬伦认为,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他需要建立真正的大学,而不是教授大学知识的学堂。
所以广府学宫将改组,专门招募那些不以当官为目的的学生,招生简章上就说明白,这里是做学问的地方,想当官者莫入,大学里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考科举的特权,更不会直接得到以教师身份成为政府雇员的机会。
为了引入正经的大学精神,朱敬伦决定,这次从现代大学的鼻祖,德国聘请一批教授,能用理念忽悠就用理念忽悠,毕竟到了这种程度的学者,金钱往往也打动不了,倒是向东方传播科学知识,反倒很可能引起一些人宗教般的热情。
因此这次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围绕建立两所正规意义的大学,建立这两所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大学里的教材,而是为了培养现代大学的精神,而现代大学的精神,是德国洪堡大学的洪堡提出的,那就是大学的意义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创造知识。
这正是之前的学宫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