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节 奕欣的应对(1 / 2)

大国崛起1857 狂人阿Q 2899 字 16天前

香港的各国商人,早就对朱敬伦抱有期待,他们跟中国商人不一样,他们极其渴望中国的官员都是朱敬伦这种可以合作的对象,可是他找遍了整个中国,也就发现,只有朱敬伦这么一个对洋人比较了解,对西方规则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官员。

那么如果朱敬伦能够掌握这个国家,至少也是主政一方,那对他们的利益也是巨大的促进。

12月的时候,英国人派代表去南京考察了一下太平天国,对华公使威妥玛和海军司令贺布一起前往,他们身负三个使命,第一是希望化解这个势力对上海的威胁,第二是试探一下这个势力的态度,第三则是将中国目前的三大势力做一份调查报告,让英国政府判断一下支持那个势力对英国的利益最有好处。

历史上,应该是巴夏礼去的,但是巴夏礼疯了,所以这件事就落到了威妥玛头上,威妥玛跟赫德一样都是中国通,论专业能力,他比赫德还要强得多,比如他对中国语言文字就极有研究,他发明出一套书写汉语的字母体系,称作威妥玛拼音,是后来一些列拼音的鼻祖,他跟赫德不一样的是,他研究的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而赫德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一个是从中国人说话方面着手,一个直接探究的是中国人的思想,显然在这方面,赫德要比威妥玛更能理解中国人的想法,这就是后来为什么别人都觉得中国官员难打交道,只有赫德能跟奕欣、李鸿章等人相处的如鱼得水的原因。

但威妥玛的专业素质还是不差的,只能说赫德下的功夫更深一层。

威妥玛的能力,让他成功的完成了外交任务,之前在7月份的时候,攻取了苏杭一带的李秀成派兵攻打上海,最后被华尔的洋枪队阻挡,但是洋枪队损失惨重,几乎损失了三分之一,华尔本人都受伤逃走,最后英国海军被迫开炮,才保住了上海,李秀成这个名将所带领的新生的一股力量,让英国人觉得比清军强了太多,所以决定试探一下,第一要贸易,第二要和平,他得到了太平天国大洪棍洪秀全的承诺,允许他们来做贸易,但是不能贩卖鴉片,也答应太平军不会攻打上海。

整个中国也就太平天国在官方层面禁止鴉片,清政府和朱敬伦都不敢动这个敏感东西,但这不意味着太平天国就真的禁止了鴉片,他们只是官方和口头上的禁止,威妥玛在南京城里看到无数的烟馆,并不比广州少,也看到了太平天国同样禁止的妓馆,而开办这些产业的,很多都是太平天国各种封号的“王”,这怎么禁?

清政府是真的禁不住也不敢禁,朱敬伦虽然暂时也不敢禁,但是他却是唯一能做到完全控制这项贸易的人,赫德组建的缉私队已经成功的阻断的各种走私,他如果要禁止鴉片贸易,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威妥玛又提出跟太平天国合作的事情,英国海军看的很透彻,太平军输就输在没有制江权,如果英国能派出海军帮他们控制长江,他们应该是有能力攻下沿江的武汉等大城市,然后跟清廷划江而治的,跟一个腐朽的政府谈,总不如让他们有个竞争对手,就像印度土邦那样,就能分而治之了。

结果洪秀全表示外国应向太平天国纳贡,天王是各国之主,而不是跟英国人平分国土,他要的是“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

洪天王的态度,显然没有让英国人满意,历史上,之后他们就开始彻底支持清政府了,派现役军官戈登帮助李鸿章训练洋枪队,甚至运作了阿思本舰队,也是希望能让清政府的力量更壮大一些,好早点收拾了太平天国,让英国人能够深入长江贸易。

但是这个时代,还有一个朱敬伦可供选择,威妥玛都不用再次跟朱敬伦接触,回去之后直接写了一份报告,告诉政府,在中国,只有一个人能够友好、合理的跟西方国家交流,那就是广东的朱敬伦,目前朱敬伦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并且控制了广东大部分区域,虽然这种控制还不够稳固,但是值得期待,建议政府一旦在清朝政府跟朱敬伦的地方政府之间爆发战争的话,英国应该严守中立。

威妥玛考察中国目前三大割据势力的时候,奕欣也在琢磨广东的局势。

他已经彻底的掌控了朝政,跟慈禧的联盟,让他得到了霸气权贵、掌兵大臣,和两宫太后三大势力的支持,而肃顺等人则除了他们自己,就只有手上一封诏书了。

当押解肃顺进法场的时候,北京的旗人高喊着“肃老六你也有今天”,旗人的态度,其实早就注定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收拾肃顺没有费什么事情,可是他却无暇他顾,让广东突然出现了惊天的变故。

到目前位置,其实奕欣也没弄明白广东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光看广东给北京发来的一份份奏章,只会更加的迷糊,因为那些奏章已经堆积了很多了,有早先时候耆龄奏报新安县勇闹饷的,有朱敬伦和穆克德讷奏报的,绿营和八旗也加入了闹饷的奏章,后来则是耆龄奏报说朱敬伦谋反,朱敬伦和穆克德讷则一口咬定,是耆龄有心逼反全城士兵,后来双方的口水仗打了许多。

奕欣一开始觉得,耆龄跟朱敬伦二人,光看奏章的话,肯定是发生了误会,耆龄举措不当,导致士兵闹饷,是有责任的,但是之后突然耆龄说朱敬伦造反,要发兵攻打广州,朱敬伦则状告耆龄此举是想逃脱责任,彻底逼反全城士兵。

奕欣是各聪明人,他光从奏报就能看出来,后来穆克德讷倒向了朱敬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朱敬伦到底造反了没有?如果造反了,难道穆克德讷也造反了,就算穆克德讷是被逼迫造反的,全城八旗兵也跟着造反了?

根据后来传回来的消息,外界也有说反的,也有说没反的,还有人看见穆克德讷一个人出现在新会镇压新会县令,说是耆龄余党云云,一点都不像是被胁迫的,而更多人传回确切的消息,全城的八旗兵,除了个别军官之外,都参加了朱敬伦的军队。

一万八旗兵啊,全体投降了?

这大清朝两百年也没出过这等奇事啊。

奕欣想不通,他找来柏贵问,柏贵是最了解朱敬伦的人。

一封封奏报,柏贵也早就看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