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范博伊宁根有些被这个计划吓着了。他从未设想过如此决绝无情的手段,而且担心这样强迫议员们会不会有什么后果,会不会被认为是无效的、非法的。不过毛君中校给他施加的压力很大,他左思右想之后,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
接下来几天,范博伊宁根开始分派人员,不停地拜访各省议员,组织串联活动。对于那些来自北方三省的议员们,他采取了金钱拉拢的手段进行重点攻坚。商人和贵族们并不总是愿意当议员的,因为这会明显挤占他们的时间,并且将活动范围限制在海牙,这非常不方便他们经营产业和旅游玩乐,因此需要代表他们利益的职业政客上台当牵线木偶。这些政客们,被金钱拉拢的可能还是存在的,这便是他们的机会了。
至于毛君中校,则带着部分葡萄牙驻屯军的官兵,带着将近三千名俄罗斯雇佣军(甄别出来的战俘),悄然进驻了海牙的各个要点布控,将全城控制得铁桶一般。而海牙城里的原荷兰驻军,战斗力较差,已经被调往了城外军营,控制着通往阿姆斯特丹的大道。对了,忘了说一句,海牙的正规军及民兵,现在基本已经是共和派控制的了,毕竟不把这些人掌控了,那么他们也别跟威廉三世斗了,趁早回家混日子。
毛君中校将自己的司令部设在了著名的格万根波特监狱,这是当年威廉三世监禁、拷打海军上将科内利斯·德维特的地方,东岸军队当年还在监狱门口用刺刀驱散了大量荷兰暴民,制造了所谓的“格万根波特监狱大屠杀”,让奥兰治亲王是咬牙切齿。这次东岸人仍然选择格万根波特监狱作为总指挥部,说起来也有那么点膈应人的意思。
12月18日,杨成栋中尉押运着一批东岸陆军制式火炮来到海牙。毛君中校将他找了过来,重点叮嘱了一番,然后又风尘仆仆地赶往了布雷达,与驻扎在那边的主力部队汇合。这里除了他们这五千人以外,还有大约一万两千余名荷兰陆军。这些人里面有相当部分不满威廉三世讨好海军忽视陆军,同时对他可能损害荷兰利益的事情更是不满,因此他们在共和派的拉拢下很快就投了过去,总数大概在四五千人的样子。
而一旦有四五千人投靠过来,其实也差不多就够了。配合一些高级军官的话,那么光靠这些官兵也能裹挟其余人一起起事了,这一点,只要任何一个老于军事的人都明白。
担任这支军队总指挥的是来自多德雷赫特的维克多·范马尔贝格,德维特兄弟的同乡。之前一直在荷兰军中服役,但不是很得志,参加过上次的法荷战争,表现中规中矩,在南尼德兰和法国军队对峙过几个月,应当算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了。东岸人这五千名士兵原则上归其指挥,但实际上自主权非常高,与一般雇佣军颇为不同。
在接下来,他们这支军队将往奈梅亨的方向移动,配合海牙方面的政治行动(表决威廉三世是否继续担任联合省执政),进行军事威压。而这,其实是范马尔贝格与东岸人一同争取来的。这两人一致认为,威廉三世既然请了德意志雇佣军,那么就一定不会放弃,必然会诉诸于武力,这一仗不打其实是不行的。
而除了他们之外,其实共和派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的政治攻势,争取全荷兰最多人的支持,尤其是驻扎在荷兰省、格罗宁根省和弗里斯兰省的军队,更是重中之重。这些部队里面,奥兰治派的铁杆分子还是不少的,范博伊宁根如果够聪明的话,那么就该利用威廉三世前往英格兰,“背叛”联合省的有利时机,在舆论上大做文章(这恰好正是他们所擅长的),动摇这部分人的军心,团结大部分,孤立一小撮,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剩下的顽固派,即政治和军事两手同时行动,彻底消灭威廉三世的支持者。
12月20日,海牙的三级议会进行正式表决,即表决威廉三世是否仍然“胜任联合省执政的职位”。七省代表在议会大厅内济济一堂,进行了激烈的争吵和辩论,以至于三级议会议长范博伊宁根不得不数次打断争吵,将议题引到正轨上去。
中午的时候,来自弗里斯兰、格罗宁根两省的代表嚷嚷着要离开议会(上艾瑟尔省的代表被说服继续参加表决),返回家乡。范博伊宁根没办法,只能派人悄悄通知在外待命的东岸联络军官。杨成栋中尉接到消息后,没有耽搁,立刻调了一个连的东岸步兵及大约一千名哥萨克前往议会,将正打算离开的两省议员堵了个正着。
议员们也有一些护卫、随从在外等着,他们上前呵斥了赶过来的东岸军队,结果直接吃了几个枪托,被驱赶到一边看管了起来。杨成栋中尉拔出手枪,朝天鸣放了一下,然后命令这些议员们返回议会,继续进行表决。
看到东岸人这个阵势,有些议员立刻就怂了,一言不发地返回议会。不过仍然有二十多名死硬分子拒不返回,他们高声叫骂着东岸人,要求他们滚出联合省。甚至有一些激进的,还威胁要调集军队镇压东岸人,非常嚣张。
这个时候杨成栋中尉也不废话了,直接下令拿人。有议员拔出随身佩戴的刺剑意欲反抗,结果被东岸军人直接用刺刀刺倒在地,剩下的也被一一抓获,五花大绑之后送到了格万根波特监狱,在那里会有人好好招待他们的,不怕他们不在表决文件上签字。
三级议会议长范博伊宁根看到这一幕脸色也有些发白。不过事已至此,他再后悔,也五路可退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威廉三世绝对不会放过他们,这是他已经明了的事情。
那么,就只有一干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