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四百章 集结的人手(2 / 2)

神话版三国 坟土荒草 2446 字 2个月前

“啊,苏门答腊岛的吴公来了。”陈曦随口敷衍道,甚至发音都无限的接近蜈蚣两字了。

“别叫这个了,听着渗人。”孙策当场一个激灵,因为动了江东的兵役制度,并且使用远洋渔业司补了海军,为了安抚人心,在年初的时候,长安这边便给孙策签发了九州外爵,也就是和袁谭一样升级为公爵。

不过孙策退回了印信,并未接受,说是等灭了贵霜再接印信,不过从法理上来讲,孙策现在确实是吴公了,只是这个封号,就霸气程度,还不如之前的吴侯了,最起码不那么别扭。

“看来你是将人手带齐了?”陈曦看着孙策身后的将校,不得不说,江东这边顶尖的将校不多,但一流地板砖的家伙确实是数量庞大。

“现在我们那边海战打不了,陆军军制又在改革,待在那里也就是搞一搞建设,刚好北欧出了那么大的事情,我和袁氏的关系你也清楚。”孙策直接将东南亚的局势坦然相告。

这一世袁术将家产赠送给了孙策,孙策虽说没成为袁术的儿子,但也算半个袁家人,而北欧那边的情况,如果说腾不开手的话,也就罢了,而现在能腾开手,当然得去帮一把袁谭了。

“说起来,为什么寇少主也来了?你不应该在防卫蒙康布的强袭吗?”陈曦闻言点了点头,也能理解,只是看着跟在孙策身后的寇封多少也有些疑惑,你们居然将寇封也带来了。

“昆吾国那边的局势已经稳住,而且我估摸着以韦苏提婆一世的情况大概率会和我们签订停战国书,所以我将他也带来了,昆吾国那边现在是兴霸在那里。”周瑜代替眉宇之间还有一抹阴郁之色的寇封回答道。

本来昆吾国局势绝对是目前最危险的地方,寇封只要继承了封国,就必然会走戴冠之路,到时候就算成就不了大军团指挥,有麾下万民的民心支撑也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国。

然而罗马百年庆出了一堆幺蛾子,让原本在锡兰岛完成初步建设之后,就该反攻昆吾国的蒙康布根本没力推进自己的计划,而且随着汉室和贵霜签订为期一年左右的停战国书,寇封的戴冠之路也停了。

在这种情况下,寇封干耗在昆吾国其实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至于守孝这个,这种环境下寇俊在天之灵也能理解,故而去往北欧,赌一把在皇甫嵩的教育下成为大军团统帅的可能,反倒是最佳选择。

至于中坚将校,中下层指挥什么的,江东已经帮忙准备好了,剩下的就是江东出人出力赌寇封能完成之前未完成的试炼,成了那就是这个世界最年轻的统帅,又一颗新星,败了,那就只能说明这条路寇封走不通。

周瑜走陆路,从中南半岛前往寇氏的封地,和寇封进行了细致的交流,然后寇封和家臣们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商谈,最后寇封同意了周瑜的提议,大军团指挥确实是能解决任何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一名25岁的大军团指挥,足够改写未来!

“商乡侯,你有信心吗?”陈曦看着寇封不动声色的询问道。

“我尽可能的学习了所有的兵法知识,将我未婚妻带来的所有的兵书都死记硬背在脑海之中,我所能做的只有这些。”寇封虽说面带阴郁之色,但在说这话的时候,却异常的沉稳,“我将我应该努力的方向都尝试,剩下的,只能说是成事在天!”

陈曦看着面前这个年轻,但又沉稳,英姿勃发之中背负着众人夙愿的寇封,多少有些感慨,人生的际遇真的很难说清楚。

正史之中祖母、父亲去世,为亲族拖累,直到遇到刘备才崛起的刘封,和现在站在面前的寇封,真的是两个人。

如果说正史的那位没有任何的希望,面前这位搞不好还真能迈出一步,不过很难,非常难,寇封没有寇俊三十余年的积累,也没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只不过确实是年轻,年轻的可怕。

“搞不好你是这中间一辈人之中最厉害的。”陈曦看着寇封夸赞道,不管怎么说25岁内气离体,军团天赋都属于顶配了,更何况还经历了那么多,年轻就有变现的资本。

“但还是不够。”寇封看着陈曦,然后余光扫过法正和诸葛亮,那是真正在他这个年龄已经名扬天下的人物。

“保持这样的心态,你确实是有希望。”陈曦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周瑜,“你应该不会去东欧那边吧。”

“我就不过去了,我和蔡德珪还需要完成海军的操练。”周瑜点了点头说道,“停战是停战了,但这对于锡兰岛的蒙康布而言也是机会,所以我这边必须要尽快积攒起来一部分的海军战力。”

陈曦闻言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昆吾国那边,兴霸坐镇的话,我怕他会和蒙康布那边闹出一些乱子。”

甘宁和蒙康布什么关系,汉室这边的高层都很清楚,甘宁最后悔的就是当年临走的时候忘了给蒙康布一麻袋,但凡当年给一麻袋,都没有这么多的屁事了。

“在他们两人心中,忠义才是最重要的。”周瑜轻声说道,大概这也是他们两人最后一次坐在一起交流的机会了,过了这次,再上战场就是决战,双方都不可能留手了。

“对了,有件事需要告知你们,奥斯文很有可能会前往北欧。”陈曦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扭头对寇封说道,寇封闻言双眼泛红。

“这就有些难搞了。”孙策挠头,这可是父仇,按照汉室当前的普世道德,见面了直接动手都是理所当然。

“不过应该见不到。”陈曦想了想安抚道。

“遇到了我会动手。”寇封当即开口。“父仇不共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