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庶子(08)(2 / 2)

我有金手指[快穿] 传山 3103 字 1个月前

衙门千亩好地,也种了一些土豆,红薯,长绒棉。沈清和自己买的地里,种了小麦,水瓜,土豆,红薯,长绒棉。

全部挤在一起收获,确实够他忙的。

他亲自下去第一锄挖下去,在边缘挖下去,刚刚好,一个都没有破损。

提出来一大溜,很多啊,周围的佃农,也吓了一跳,都是老农,也许不知道怎么做来吃,但是基本的眼力见还是有的,那么多,一亩地该有多少啊个个眼睛放光芒,高产啊。

刘师爷也学着大人的样,想挖一株试试,一年多来,他也明白了,眼前的大人可不是只会读圣贤书的文人,那是切实想为治下百姓多做事的人,每一件事情做的他心服口服。

周围的佃农全部跟着沈大人学习,怎么收土豆,都是种地的老把式,一学就会,做的比刘师爷好多了。

一亩地,大家齐心协力收完,见着一亩地全部收完,镇国公的幕僚钱为承,一直静静的等待着,他是来看热闹的也是来做见证的。

挖出来的土豆全放在一边,收拢过秤,此方世界一石为现代的一百二十斤。设定在此方世界,土豆亩产两千斤

钱为承不敢置信,他一直看在眼里的,沈大人可没有丝毫的作假,周围的地也在收土豆,今天是被惊吓的一天。

他决定等会儿把其他收完的地里也过秤称一称,要不他实在是不敢相信。

地里劳作的佃农们,越干越有劲,他们除了种植官府,富人的田地,自己也有荒地,除了山林不能开荒,一些杂草丛生离山林远的地方都是可以开荒的。

谁家没有两三亩荒地,虽然大人说过,种的新作物,只给他们种子,但是其余的全部换成别的粮食给他们,新作物要推广,产量再高,也不能开始就按照佃户的比例分给他们。

他们满足,知道有粮食分就好,大人咋说依大人就是。沈大人可是好官,自从沈大人来了威西,他们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虽然还是穷,但是比以前好过不少,今年他们家也要盖上两间砖瓦房,到了冬日,就是雪再大也不怕,大不了全家挤挤,全部挤在新房子里过冬。

生活有了盼头,庄稼人做事更加的起劲。

人多力量大,一天的时间,全部收完土豆。

钱为承到处跑,记录着,他有官庄的地形图,那些种植的土豆,他都是知道的,快速的记下产量,都是差不多,每亩地之间的区别就是一石到两石以内。

一位老把式挤过来,大着胆子问,“大人,来年我们是不是也种土豆。”

正在与刘师爷说话的沈清和,露出一个和善亲切的笑容,“对,明年威西治下的百姓,至少都得种下四亩土豆与红薯,除了留下自家吃嚼部分,其余的官府要花银钱收,不许私下买卖,一但抓住,严惩不贷。

每户种植了几亩地,官府都是有登记的,可不许私下买卖。”

种子要全国推广,前期也是肯定不能私下买卖。

“是,听大人的。能种就行。”

听说官府花银钱收购其余的,老把式心中还是有忐忑,有些担心官府贱价收购,只是又觉得不会,毕竟沈大人是个好官。

长绒棉如今不急着推广,没有那么多田地先种它,只能等两三年以后再说。

刘师爷也知道大人的计划,他也是参与者与制定者,对于眼前年轻的大人,他更多的是佩服。

要不是大人心系百姓,怎么会到处打听高产的粮种,每一个异域商人他都不愿意错过,发现新事物新物件都仔仔细细反复的问询,有什么用,怎么做的或者怎么吃,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容错过。

他跟在大人的身边,见过很多次这样的询问,唯一遗憾的是,大人寻新良种,土豆,红薯,长绒棉时,他不在身边,没有亲眼见证,颇为遗憾。

不过他当天就看到了新良种,大人妥善安置着,包括育苗,大人都是带着佃农亲力亲为,毕竟大人问的仔细,只有大人知道大概怎么育种,虽然是第一次磕磕绊绊的,出现几次大人也记不准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没有错。

他全程参与,跟在身边,一一记录了下来。这是以后抄录给皇上的,不仔细记录都不行。

作者有话要说  在汉代一斗约为2公斤;在唐代一斗约为625斤3125公斤;一石约为625斤。

宋代的一斗约为1184斤592公斤;一石约为1184斤。

在明朝一斗大约为1825斤9125公斤;一石约为1825斤。

现代一升米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125斤625公斤,一石米125斤625公斤。

山山用宋朝的一石为计量单位,好算数,把一石干脆四舍五入算120斤,勿喷。

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