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论经(下)(1 / 2)

扬名 肉末大茄子 2735 字 21小时前

杨明起身的瞬间,曹节的眼皮不自觉地一跳。

刘宏也是眉头一皱。

他让杨明来太学,可不是让杨明在这种时候起身。

不过事到如今,他也阻止不了。

“臣以为今文经经文并未记载错误。”杨明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引得满堂目瞪口呆。

尤其是古文经这边一众弟子,脸上全是不解。

杨明是今文经安插在古文经这边的卧底

“但臣认为白虎通的释义有误。”然后杨明开口的第二句话,更是让满堂议论纷纷。

尤其是今文经大儒们,杨明竟然否定了白虎通

那可是汉章帝与一众古今文经学家做出的定论。

袁绍之前为何不再接华歆之言,很大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白虎通。

当初汉章帝虽偏向古文经,但今文经毕竟为官学,白虎通当经。

袁绍见状欣喜,他虽不知杨明意欲何为,但很明显两句话说完,杨明已把古、今文经学家的人全都得罪。

“那你有何高见”他直接起身问道。

这一下议论声顿时消失,所有士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袁绍与杨明身上。

论经开始前的众多预测,在这一刻终于来临。

杨明与袁绍这对竹马之交,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两大士人翘楚之间的直接对决拉开大幕。

“古者生无爵,死无谥,其中古字,并非价值之古今,而是时间之古今。”杨明直接回道。

他这句话说完,今文经大儒又忍不住一阵交头接耳。

就如同杨明当初在太学时所说那样,今文经弟子认为五经均为孔子所作,因此不存在时间之古今这一说。

举个例子,公羊春秋桓公三年中有云:古者不盟,结言而退。

这句话的释义是:古人若要有所约定,口头约定即可,不必发誓赌咒立盟约。

或者可以用后世另外一个词来总结这句话,即为“君子协定”。

这里的古,在今文经世家的理解当中,即是价值,而不是说古人有君子协定,而今人不用君子协定。

因此,杨明这第三句话在今文经弟子眼里,仍然是在攻击,且直击根本,程度远胜之前华歆所言。

杨明则未停,继续开口道:“如是时间之古今,周礼为周公之制,礼记为秦时之礼,仪礼为周时之礼,则与谥号相关记载均未有误,盖因殷、周、秦,各朝礼仪有所不同也。”

此言一出,包括那些今文经大儒在内,所有人都齐齐望向杨明。

古、今文之间争论不休,皆因认为对方所载为错。

古文经强势,也是因古文经上所载内容必然为真。

既有对错,争论自然不休。

但是方才,杨明对他们说:别争了,你们都是对的

这对争论了数百年的大儒们来说,怎能不震惊。

此时唯有卢植嘴角上扬。

当年求学马融之时,郑玄学识给他过非常巨大之震撼,在他看来,郑玄说是去求学,但不如说是去和马融论学,那时他便知道若要以学识来终结经学之争,非郑康成不可。

但是郑玄屡辟不仕,之后更是受到党锢牵连,即便他数番为之上书,也都无疾而终。

至于郑玄那些弟子,不管是出于师道,又或者是禁锢,都均未能入仕。

杨明以今文经弟子拜师郑玄,又习得郑学,是个从未有过的特例。

而现在这个特例,并未让他失望。

杨明继续开口道:“秦时礼记之古者,为殷、周;周时仪礼之古者,为殷。二者所载相同,则可知古者生无爵,死无谥所言古者,为殷之制也。”

杨明这句话说完,今文经那边许多大儒的眼睛随之放亮。

既是殷商之制,那自然与周礼这个周公之制不冲突。

因为古文经的核心为三礼,三礼之中又尤以周礼为重,华歆所引两典也均出自周礼。

那举一反三,今文经之经不通之处,其实均可以以时代不同来解释

这比汉章帝的定论高出太多。

杨明接着继续说道:“死而谥,今也,今指周衰之时,自鲁庄公开始。而自周开始,士必有爵,至于死而无谥号者,非士,而是下大夫也。”

等到杨明这最后一句说完,他对这句经文的注解已跃然纸上。

经文:“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

注:“今,谓周衰,记之时也。古,谓殷。殷士生不为爵,死不为谥。周制以士为爵,死犹不为谥耳,下大夫也。今记之时,士死则谥之,非也。谥之,由鲁庄公始也。”

在这个注释之经周礼,全都囊括进去,且全无冲突。

然后,杨明并未就此停下,而是乘热打铁,陆续又抛出了多个争议内容:“古者不使刑人守门”、“古者公田藉而不税”等。

其方法,与谥号大同小异。

“古”这一字几乎覆盖五经全文,以它作为切入口,基本上所有内容都可以类推。

包括“古者不盟,结言而退”,以时间去理解,周以礼治国,春秋时各诸侯国可以做到约定可以口头约定。

但随着战国的到来,礼制崩塌,这种口头约定实质上已失去了效应。

至于没有古字之经文,就如同巡守之制一样,也可以通过经文所处时间来进行加以区分。

当赋予经书时间性之后,众多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全都迎刃而解。

而在这个过程之经的一些固有观念打破。

比如今文经对“古今为价值观”的观点,比如有了时间线后,孔子不再是作五经的唯一先圣。

这其实也就是杨明必须以古文经弟子身份出现在这的缘由。

因为他只有用古文经才有可能去破除那些顽固的观念,也才能可能做到一统经学。

杨明论述完毕,此时古、今文经的儒学家们都将面临一个抉择。

一个他们在太学论经开始之前、之中、甚至之后都未曾想过会有的抉择。

对今文经大儒们而言,不接受杨明所说,他们必败无疑,而且一败涂地;而接受杨明所说,他们可以保住如今的政治地位,条件是,他们需要摒弃今文经学的一些固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