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三策(1 / 2)

扬名 肉末大茄子 2033 字 22小时前

三日后,荀氏携雁来访。

为示尊重,杨琦携妻、子迎接。

杨明望见领头之人,面露欣喜,主动行礼道:“公达。”

来人便是数月前来廷尉诏狱之荀攸。

颍川荀氏前以荀淑为前任家主,其有八子,号曰“荀氏八龙”,荀彧便是荀淑次子荀绲之子。

荀攸之父却不在八龙之列,便是旁支。

这也是杨明猜测来人会是荀攸的原因。

旁支之中有能力者,及冠之后便要四处跑腿,为家族出力,借此混个脸熟。

待行完纳吉之礼,杨明邀请荀攸留下饷食。

此时虽仍是九月,但东汉一朝自建国便气温暴跌,六月飞雪都有过,九月已是秋风瑟瑟。

好在杨府四面高墙,倒也不惧秋风,且二人所坐石桌中间,有一铜酒樽,下有炉火,内盛青梅酒。

九月青梅成熟,正是青梅煮酒时节。

两人一边喝酒吃饭一边闲聊,与当初在廷尉诏狱时相比,平添了一分惬意。

酒过三巡,杨明忽然长叹一声。

荀攸疑惑地望向他。

“世人皆以为我此时春风得意,然而我却愁眉不展、惴惴不安也。”杨明叹息道。

荀攸闻言很是意外:“少君何出此言”

“公达有所不知,此次北上并州看似顺利,实则险象环生。”接着,杨明便把曹节安排田晏,曹破石及王萌、王吉后手尽数讲出。

“若非我去了马邑,怕是早已客死他乡,哪还有机会与公达在这青梅煮酒。”杨明感慨道。

“曹节手段,当真险恶至极。”荀攸附和道。

杨明闻言起身,对荀攸恭敬行礼道:“曹节欲置我于死地,水火不容,我该何去何从,还望公达指点一二。”

荀攸见状心有所动,却也并未开口。

他虽外露愚钝于人,但却极为聪慧,杨明在荀氏与杨氏联姻后说出这番话来,他怎能不知是有所求。

然而荀氏婚宦世家,与宦官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他并不愿开这口。

杨明看到荀攸反应,也并未继续追问。

荀攸是三国知名谋士,为曹操进献“十二奇策”之人,史载荀彧坐镇,荀攸随军,二荀谋略自然不用多说。

这也就是杨明听到荀氏来纳采之时,觉得荀攸可以帮他解忧的原因。

当然他也知道荀氏微妙处境,且荀攸又素来低调,要想问策于他,并非易事。

所以他坐了回去,继续与荀攸把酒持螯,高谈阔论。

等酒饱饭足,他接着发出邀请:“公达,我从雁门得一古书,书无名,其内却深谙天地至理,不知公达有兴趣与我一同观之”

荀攸闻言立马来了兴致:“竟有这等奇书”

杨明点头,说话间已拉着荀攸往里走:“此书应当极为珍贵,我将其藏于阁楼之中,以防失窃。”

说话间两人已到了阁楼,先后爬了上去。

荀攸上了阁楼后便被一屋子的竹简吸引过去,杨氏经学大家,藏书自多不胜数。

然而还未等他开口询问古书在何处,身后杨明再次躬身行礼:“还望公达指点我迷津。”

荀攸迅速反应过来,知道这是杨明诈他。

他有些生气,转身欲走,不过走到阁楼一看,顿时哭笑不得。

原来阁楼那梯子,不知道何时已被人撤走。

“此地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我耳,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杨明走过来再次躬身请教。

天地你我四知为弘农杨氏先祖杨震名言,杨明此时搬出来,倒颇为巧妙。

“少君何至如此。”荀攸长叹一声,终是未开口。

杨明见状单膝跪地,抱拳道:“其实若仅我一人,无所畏惧,却恐累及家族,万劫不复。”

荀攸见状赶忙上前扶起杨明。

杨明已贵为亭侯,这等大礼他一介白身哪里受得起。

而且杨明方才所言,累及家族,如今荀氏已与杨琦一脉联姻,在政治上便是利益共同体。

帮杨明,也等同于也是在帮荀氏自己。

至于宦官那边,联姻则更多只是权宜之计。

“少君处境艰难,我也仅能提供少许思路,姑且试之。”荀攸开口道。

杨明闻言大喜,当即起身道:“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