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方寸大乱史督师(1 / 2)

说实话,被后世树立成抗清标杆的史可法的一生功绩,真的乏善可陈。

他在整个崇祯年间并没有多少值得称赞的业绩;他的地位和名望迅速上升是在弘光时期。

然而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他作为南明的中流砥柱却大权旁落;

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分经营江北将近一年, 掌握四镇,却又一味的幻想联虏,不思北伐恢复神京,空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毫无作为。

而他统帅的江北四镇,因为他的和稀泥的性格,没有杀伐果断的决心, 又众叛亲离, 纷纷降清,连一个凝聚力的能力都没有。

清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

多择南下,先取徐州。

结果刚刚被史可法任命的高杰部提督李本深,中军胡茂祯,徐州总兵李成栋,一见清兵势大,而自己的周围,刘泽请黄得功,不但不是自己的援军,而且还时时想要吞并自己。

而就在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求援两人的时候,这两个家伙,竟然借口去南京勤王,阻挡左良玉,直接撒丫子跑了。而刘良佐更绝,满清大队还没到, 就直接投降了。

内无战心,外无援兵,这仗怎么打

打不过,那就投降吧。

于是,以保护邢氏母子安全富贵为条件,三人一起降清。

而这时候,坐镇后方的督师史可法,面对这必然的战争,却显得惊慌失措,胸中毫无主见了。

四处看去,身边只有高邮还驻守一支南明的军队,官员邳宿屯田道应廷吉是自己的心腹,还听自己调度。

于是,经过一夜谋划,一早立刻下令高邮应廷吉,帅所部屯田军三千,立刻携带器械,到浦口,准备汇缴左良玉。

应廷吉接到命令, 毫不犹豫的立刻将正在屯田的将士召集起来,和自己的参政冯英伦紧急商量依照命令开拔事。

结果正在这时候, 史可法的另一道命令火急送达,打开一看,却是史可法命令,大军立刻回扬州听调。

应廷吉立刻改变制定的行军路线,紧急南下扬州。

结果刚走半路,又有快马追了上来,接过快马传来的史可法的命令,竟然是让他们火速赶往天长,救援盱眙。

当时应廷吉就蒙圈了,扬州在南,盱眙在北,这根本就南辕北辙吗。

拿着调令,应廷吉苦笑对冯英伦道:“完了,面对这样的局势,阁部已经乱了方寸啦。”

冯英伦也只能苦笑:“这么一出一进,得有上千里路,但凭借我们这点携带的粮草,也不见沿途安排,更是一日三调,不要敌人来打,我们自己就会溃败啦。”

说这话,是有根据典故的。

当初,崇祯二年,皇太极第一次入寇京畿,崇祯下旨各地勤王,当时山西巡抚耿如杞,率领拼凑出来的六千援军,千辛万苦的赶到直隶附近。

结果兵部早上下令他们赶往密云,第二天中午又命令他们杀向丰台。

还没等耿如杞到达丰台呢,兵部又行文,让他再回密云。

如此三日五调,让耿如杞彻底的转蒙圈了。

但这不是关键,关键的就是刚刚冯英伦说的沿途粮草安排。

大明为防备武将形成藩镇,那真的是做到了严防死守。

规定武将带兵出征,不许自备粮草,只能沿途县供应。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你一天只能从一个县经过,来早了不管饭,来晚了,吃不上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