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倔强的小老头(1 / 2)

暮秋九月,蜀中变得非常热闹,收获的季节总是如此,成都平原在悄无声息中并入河西,并且迎来了大丰收!</p>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天意,原本正常的自然现象却被蜀中百姓认为是蜀中并入河西后所显现出来的祥瑞之兆。</p>

于是民间便多了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巴山蜀水不凄凉,河西之制出甘凉,天子不察蜀中事,川陕百姓西北望!”</p>

叶安发誓这首童谣和自己毫无关系,并且温中梁也是矢口否认这件事出自锐士台的谋划。</p>

结果显而易见,这其实就是蜀中百姓借助孩童之口表达了自己的选择。</p>

归附河西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而是他们急迫想要实现的事,因为只有让河西快速的拿下蜀中,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p>

官员,商贾,百姓,三方在这一时刻居然达成了一致,都希望蜀中归于河西的统治之下,摆脱大宋的统治,压榨和剥削。</p>

当然,有人趋附就会有人反对,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些人的利益得到满足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就被破坏,比如那些拥护封建统治的传统文人。</p>

在这些人眼中,河西不过是大宋的一部分,怎能倒反天罡夺取大宋的蜀中?</p>

但其实在他们的心底中并不在乎河西的地位,相反他们在乎的是河西的制度与他们所熟知的传统封建制不同。</p>

一个连皇帝都没有的河西根本算不上封建王朝,于他们才传统儒学思想极为矛盾。</p>

儒学提倡的是尊王攘夷,提倡的是忠君,提倡的是以孝治天下,而河西却是完全不同。</p>

河西在蜀中部份学者眼中就是离经叛道的存在,首先河西是原理中原的蛮夷之地,其次没有君王也算不得一个国家,再者到现在它还是大宋的一部分,蜀中归于河西之制,就是叛逆之举!</p>

蜀中出现最大的问题不是民心稳定与否,也不是来自大宋的压力,而是文化思潮的碰撞。</p>

河西富裕百姓更多的权利,约束政府的强权,给予市场和经济的帮助,发展民生,以民为主,实现百姓富裕即是河西富裕的终极目标。</p>

而这一系列的操作完全与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背道而驰。</p>

温中梁这几日很紧张,焦躁两个字都写在了他的脸上,叶安就很无奈,甚至破坏了他观看百姓劳作,享受丰收喜悦的心情。</p>

“你最近怎么了?河西在不断的改变蜀中旧制,也在不断加强与蜀中的联系和控制,就连蜀中的官员也开始学习河西的官制了,你在焦躁个啥?!”</p>

叶安依旧站在城头上眺望城外平原上的收获,而温中梁则是苦笑道:“非是属下焦躁,而是最近蜀中出现很多反对之声。”</p>

“我蜀中有识之士不在少数,非是你河西伪学能够蛊惑的!”</p>

不等叶安回答,赵抃的声音便出现在城墙的阶梯之上,这小老头最近很精神,或许是看到了一部分文人学者的反对河西之制,心中终于扬眉吐气了一番。</p>

叶安并不在乎,而是头也不回道:“你就别在这里找存在感了,我派人送你会衢州老家,你却在出城之后折返,难道就是为了看这一幕?”</p>

谁知赵抃大笑道:“没错,老夫就要看你叶长生以及河西之制是如何在蜀中败亡的!”</p>

叶安转过头来看向赵抃笑了笑:“败亡?不可能,已经实际占据,如何能败亡,你别忘了,我河西到现在可是并未动一兵一卒,而西烈军与怀远军的部份精锐已经快到各个关口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p>

赵抃脸色难看至极,他当然知道叶安想要表达的是什么。</p>

无论蜀中出现多少反对的声音,一旦金牛道,米仓道,五尺道和剑阁被河西精锐所占据,蜀中所有反对的声音都会变成无关痛痒的疥癣之疾。</p>

赵抃之所以选择在半道折回,还是放心不下蜀中,他知道叶安能用强权将他驱逐出蜀中,但叶安并没有这么做,如此便说明他多多少少还是在乎名声的。</p>

现在看来叶安并非在乎名声,而是完全不担心他会影响蜀中什么,甚至连那些文人学者一样毫无威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