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章 他有时候太仁慈(1 / 2)

锦衣状元 天子 1865 字 22天前

.,锦衣状元!</p>

紫禁城,乾清宫。</p>

当天朱四心情不错,从坤宁宫出来,刚过来就让张左派人去把黄锦叫来。</p>

“……朝中对于杨应宁回朝一事,有何看法?”</p>

朱四现在已经学会利用厂卫去调查大臣在朝中事态上的反应,而且做得很好,经过之前一段时间布局,已经成功把很多人发展成为厂卫的线人,厂卫体系更加完善。</p>

可以说厂卫触角的延伸以及力量的加强,为朱四长期懈怠朝事做好了铺垫。</p>

就算人在深宫之中,也可以及时了解朝中局势的变化,朱四早就对每天上朝下朝的流程厌烦了,只是现在他尚未从当皇帝的快乐中缓过来。</p>

每日朝会,不是说他真的爱去,以他的懒惰,早就想把这些事交给别人,这也是他为何一直力主让朱浩入阁的原因。</p>

在他看来,有朱浩帮他看着朝堂,他就可以想干嘛干嘛去了。</p>

黄锦道:“回陛下,朝中臣僚对于杨老部堂回朝之事褒贬不一,听闻翰林院有士子谈论,说是杨老部堂曾在朝中打压异己,入朝后或许会兴起一番对正德时期老臣的清算。”</p>

“是吗?”</p>

朱四笑了笑,“挺好的。”</p>

当皇帝的,所做决定能让训一下那些喜欢无事生非的翰林和言官,如果杨一清能满足他的需要,再好不过。</p>

黄锦又道:“不过六部中对于杨老部堂回朝之事议论就相对少一些,他们较为谨慎,很少有人会公开议论这件事。”</p>

“嗯。”</p>

朱四再度点头,“这很好理解嘛,他们不像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翰林和御史言官,他们更知道要完成手头上的差事,而那些翰林和御史言官则是靠嘴皮子吃饭,一天不发表意见心里就不舒服。”</p>

张左在旁苦笑了一下。</p>

心里也在琢磨,这天下间还有不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人吗?当官的都是要靠脑子和嘴巴的配合来完成差事,跑腿的活儿哪有当官的去干的?</p>

黄锦再道:“至于翰林张学士,他对外没发表什么观点,不过他曾去拜访过礼部席尚书,二人单独密会,是否在密谋这件事,或是谈论了什么……奴婢并不知悉。”</p>

朱四闻言有些不悦:“这个张秉用,事情还挺多的,当个翰林学士没事就彰显他的存在,烦不烦啊。”</p>

言语间,朱四对张璁的态度很生气。</p>

张左和黄锦都知道,虽然张璁得到皇帝的欣赏,但毕竟其并不是兴王府嫡系,一旦张璁在行事风格上冒进,就会被皇帝厌恶。</p>

历史上张璁跟朱厚熜的关系,不是一直都甜如蜜的,曾经张璁和桂萼就被朱厚熜发配到地方。</p>

朱四望着张左道:“先前不是让你去警告他一下,让他收敛一点?他怎么回答的?”</p>

张左小心翼翼道:“陛下,老奴的确提醒过他,但他……当时应该是应承过的。”</p>

“应该应承过?”</p>

朱四皱眉。</p>

张左想了想,无奈道:“后来他就去了趟西山,好像跟朱先生讲和了,但返回京师后,也没见他对朱先生有多尊敬,却是暗中联络朝臣,尤其是那些参与到议礼中事的大臣,经常走动频繁。”</p>

“看来此人心很野,不好控制啊。”朱四评价道,“不像敬道,给他个差事他也不想干,每次都是朕求着。”</p>

张左和黄锦相视一眼,听不出皇帝到底更喜欢张璁还是朱浩。二人对于当官的态度,一个冷一个热,好像都不是皇帝满意的类型,或许在皇帝看来,比张璁冷一些比朱浩热一些,才是当他心腹大臣的合格人选。</p>

作为皇帝身边亲近之人,两个太监也在时刻琢磨皇帝的心态。</p>

张左请示道:“那陛下,是否再由老奴去提醒一下……顺带敲打一番?”</p>

现在张左也看出来,这个小皇帝很重视为君王者的手段,要以种种驾驭群臣的手腕让自己看上去更少年老成,就像一个当了几十年皇帝的明君圣主一样。</p>

但现在朱四还不具备这样的城府和手段。</p>

朱四道:“算了吧,由着他得瑟去,哦对了,敬道对此有什么看法?”</p>

这会儿张左和黄锦又要琢磨。</p>

皇帝既厌恶张璁做事的激进,也曾派人去提醒,但现在得知张璁跟朱浩关系交恶,张璁在当官之事上还很激进时,皇帝也没有再进一步敲打的打算……这是否说明皇帝也有意在栽培一股可以跟朱浩分庭抗礼的势力。</p>

不能因此就说皇帝对朱浩失去信任,而是说皇帝必须要这么做,既是为君王统治四海做铺垫,大概也是为朱浩着想。</p>

如果朝中只有朱浩一个出头鸟的话,那所有的火力都对着朱浩开,怕是招架不住。</p>

不然朱浩总往外跑干嘛?</p>

留在京城,安心当他的皇帝身边第一幕僚,不香吗?</p>

黄锦回道:“目前还没有朱先生对于此事看法的确切消息,不过陛下,杨老部堂是朱先生请回京师来的,照理说……他应该最清楚此事的利害得失。”</p>

朱四起身道:“其实朕也不太理解,杨应宁虽然是四朝老臣,德高望重,也支持议礼,但朕现在治理天下需要这种老臣吗?改元之后,就应该有新气象,为何一定要用老人?这些老人一向事多,一个二个都倚老卖老,仗着曾经的功劳,对朕指手画脚。”</p>

张左试着分析:“陛下,朝中有这些老臣在,更能安定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