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造船与大航海(2 / 2)

锦衣状元 天子 1670 字 25天前

唐寅作为内阁大学士,虽然只是挂个名,但他刚回到京城,刘春立马就上门求教,内阁的事对他来说并不是秘密。</p>

“哦。”</p>

朱浩没当回事。</p>

他这次回来,有一堆奏疏等着他批阅。</p>

朱四这次出宫,乃是亲自把这些奏疏给朱浩送来,并不是说这些奏疏非要朱浩来批阅不可,朱四只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朱浩的绝对信任。</p>

朱浩道:“先生一本都没批?”</p>

唐寅白了朱浩一眼,道:“我乃阁臣,朱批之权几时轮到我了?就算我在上面画个圈,那也是僭越……再者说了,批阅的字迹,你以为我能跟你一样,把陛下的字模彷到惟妙惟肖的地步?”</p>

朱浩扁扁嘴:“但你也没分类啊……”</p>

“没时间,更没精力。”</p>

唐寅回答得很干脆。</p>

就算我到思贤居来,该是你朱浩干的活,就别推到我身上来,别想让我费神费力。</p>

难道你不知道我要死了?</p>

让一个将死之人帮你干活,你是怎么想的?</p>

唐寅大概也觉得如此说有点不负责任,随即做出补充:“以往杨阁老和蒋阁老他们,对于各地奏疏票拟,多有保守意见,对陛下形成制约,陛下需要由你来平衡两方关系。而现在费阁老他们,多依附于陛下的意见,我看多数只需要按照票拟批阅便没问题,根本就没那么多费神的地方。”</p>

这点唐寅倒是看得很真切。</p>

今时不同往日,内阁现在开始逐渐变得“谄媚”起来,这种讨好逢迎圣意体现在方方面面。</p>

最大的好处是张左批阅奏疏简单了,因为很多票拟一看就是顺着皇帝的意思来的,而不会像杨廷和、蒋冕为首辅时,多数奏疏都讲要恪守大明祖制,在财政调拨方面,也多偏向于保守,讲惠民却不以实际来惠,讲大义而不拘泥小节。</p>

相比而言,现在的内阁票拟更加务实一些。</p>

少了儒官的迂腐,对于涉及民生的处置,也更加灵活多变些,不再墨守成规。</p>

“你不入阁,也可以跟陛下举荐一人。”</p>

唐寅见朱浩坐在那儿,连笔都不拿,不由提醒一句。</p>

朱浩摇头:“现在内阁的格局刚刚好,三个人各司其职,甚至还稍微偏向于保守,却因为费阁老的威望,让朝事具备转圜余地,无论是保守的还是求变的,都能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何要打破这种难得的平衡呢?”</p>

唐寅点点头。</p>

正说着话,外面黄锦进来。</p>

“黄公公,有事吗?”</p>

唐寅起身问了一句。</p>

黄锦进来道:“两位先生,是这样的,陛下刚有吩咐,说是要把最近诏狱的桉子都交给朱先生处置。还说朱先生先把手头上的事处置完,再往天津去也不迟。”</p>

唐寅看了看朱浩,脸上挂着笑容。</p>

大概的意思是,你小子挺行啊,皇帝现在一刻也离不开你,想方设法把你多留在京城一段时间。</p>

“劳烦黄公公了。”</p>

朱浩说完,接过黄锦递来的一沓卷宗。</p>

黄锦又道:“朱先生,朱千户一直滞留京城,咱家本想将他留在北镇抚司听用,但又怕您……眼下您看如何处置?”</p>

朱万宏上次来交接争贡之役罪犯,留在京城没走。</p>

当然以朱万宏的身份,再想拜见朱浩已不得。</p>

朱浩现在已不是一般的隐相,明面上都做到了两部侍郎和翰林院侍读学士,如此显赫身份已基本不会抛头露面,朱万宏现在也不知道朱浩人在何处,甚至不敢贸然登门拜访。</p>

“让他回南京吧,我不想见他。”朱浩道,“不过……正好让他随我去一趟天津!或者我能再用一下他。”</p>

本来朱浩想直接把朱万宏打发回去,但突然一想,或许可以把朱万宏拉到船厂去。</p>

大航海前,朱浩准备拿他督造的大船做一次演练,先开去东南沿海打一次倭寇,除了必要的兵马配备,还需要有锦衣卫配合,朱万宏反正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