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当爹的不好管送你了(1 / 2)

锦衣状元 天子 1859 字 22天前

全盘考量,朱浩发现并不是劝不劝的问题,而是怎么劝的问题。</p>

或许朱祐杬以皇帝至亲的身份,觉得自己兄长不在了,侄儿做皇帝这么闹腾,他这个亲叔叔有责任劝说,不能在这种事上装聋作哑。</p>

王府上下也就针对如何劝谏各抒己见。</p>

朱浩想了下,就算朱厚照真去了宣府,兴王府上奏劝说也不算坏事,毕竟皇帝在西北出了什么变故,最大的受益人看起来就是兴王府。</p>

兴王此举不正好说明其心怀坦荡?</p>

可朝廷中人,以张太后为代表,真的会这么认为?</p>

“既如此,词句方面要多加斟酌,一切就劳烦袁长史和张长史,我最近身体抱恙,王府中事多仰仗诸位。”</p>

兴王说到最后,已没力气探讨下去。</p>

众人行礼,先等兴王离开,才各自散去。</p>

……</p>

……</p>

朱浩和唐寅出来。</p>

朱浩特地对唐寅交待:“劝也白劝,若我所料不差,陛下一行快到宣府了。”</p>

“嗯!?”</p>

唐寅不解地望向朱浩,旋即皱眉,“不是说人已回京师了吗?”</p>

朱浩耸耸肩:“还不许陛下又重新启程西去?谁都以为他不会再胡闹,这时候守关的人也放松了警惕,不是吗?”</p>

“嘶……又是你推算出来的?先前你怎不对兴王说?”唐寅摇头苦笑。</p>

朱浩叹道:“兴王找我列席会议,看起来对我很器重,却不过是给世子培养帮手,积累经验,怎么可能会倚重我的意见……此事还是你去提比较合适。”</p>

唐寅道:“你让我去跟兴王说,当今陛下已重新出关?这话说出去谁信?”</p>

朱浩道:“那事后可别怪我没提醒……”</p>

听朱浩这么一说,唐寅脚步自然停了下来,犹豫片刻后叹了口气道:“罢了,罢了,我还是去对张奉正提吧……要是陛下真已出了居庸关,上奏劝谏无丝毫意义,反倒落人口实……我去了!”</p>

朱浩回头看着唐寅快速离去的背影,心想这老小子倒是学乖了。</p>

不管信不信,先去说了,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事后别人不会说他没有先见之明……这就让其先立于不败之地。</p>

……</p>

……</p>

唐寅在朱浩的指点下,果然找张佐说了这件事。</p>

张佐觉得既然是唐寅提出来的,那可能性就很大,他根本就没过脑子,直接就去对兴王说及。</p>

别人想见兴王一面难,但张佐作为王府奉正太监,每天都能见兴王几次。</p>

即便长史司那边还在草拟上奏奏疏,可这边张佐对朱祐杬一番分析后,朱祐杬决定暂时把这件事压下来。</p>

不劝了!</p>

袁宗皋得到通知后,觉得自己被人戏弄,便找到唐寅,好好理论一番,讲了一大通道理,唐寅没找朱浩诉苦,却被陆松无意中透露出来。</p>

“……唐先生最近在王府的处境,很艰难啊。”</p>

陆松说及此事,语气稍带感慨。</p>

朱浩心想,可不是么。</p>

以往大家内斗一下,并不觉得如何,可现在谁都知道兴王可能会在这一两年内就要挂掉,世子继位后王府很可能出现权力重新洗牌的情况。</p>

之前兴王无论对唐寅多倚重,都对袁宗皋和张景明表现得非常尊敬和器重,但以后世子继承王位……可就说不准了,谁让唐寅才是世子的正牌先生,对世子人生道路影响最多的引路人呢?</p>

当然这是把朱浩排除在外的情况。</p>

唐寅跟朱浩的联盟,让袁宗皋和张景明等王府老人感觉很棘手,各种打压已在无形中到来。</p>

偏偏这个时候唐寅还提出一件让长史司很没面子的事,就是指出皇帝可能已出居庸关,上奏无任何意义……袁宗皋作为唐寅进王府的引介者,当然要去找这个后辈理论,因为他觉得自己有那资格。</p>

……</p>

……</p>

事情往往就是那么不经念叨。</p>

之前长史司上下对唐寅找张佐提议之事心怀芥蒂,可九月刚过没几天,一个朝中的机密消息传到安陆,让所有人感觉背脊发凉。</p>

皇帝果真如唐寅跟兴王提及的那般……八月下旬时,突然趁张钦不在居庸关时,带人突破关门,直奔宣府而去。</p>

兴王得到紧急传报后,不敢把事情传开,秘密找了几人过去商议。</p>

其实就是平息一下两位长史的怨气,只叫了袁宗皋、张景明、张佐和唐寅四人。</p>